“新中国的记忆” 征文选登三
藏在老档案里的岁月
在整理档案的间隙,办公室里突然热闹了起来。“怎么了,发现什么了吗?”我凑上去看,哦,原来是几张老照片。时隔久远,虽然经过精心保管,但边角还是泛了黄。
当年粗糙的摄影技术在照片上留下来圈圈点点的颗粒,我仔细地认着,隐约还能看出照片的主角们。“这是九几年我们所里参加省厅大练兵时候的呢,那时可是拿了一个二等功!”老朱骄傲地向我们介绍,说着说着,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些老公安们青春挥洒的舞台,回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1949年6月,伴着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座苏北小镇上的派出所也随之而起。我无从考证那时成立的盛况,但可想而知的是,与共和国同在,第一辈的洋河公安人是怀着怎样激动而自豪的心情郑重许下从警誓言。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叫做“人民警察”。
现在派出所档案中“年岁最长”的档案,是1954年的户籍底册,那时没有电子存储设备,老民警们都是用毛笔或钢笔一字一字地登记着人口信息。于是我的眼前浮现了这样的画面:在田间地头又或是街角巷尾,他们夏顶烈日冬吹北风地奔走着同农户们交谈、记录。空白的表格经过一笔一笔的填充,变成了密密麻麻的卷宗。卷中的每一页印证了它的岁月积淀,表格制作工整规范,字迹清秀流畅,装订精细利落,处处体现出闪闪发光的工匠精神和工匠作风。老公安们深知,户籍信息最是关系百姓点滴,每一页要经过多次检查确认才能郑重地递交上去,由于反复摩挲、翻页,卷宗的边角大多都已折叠,携着岁月的厚重。人口普查、更改注销、迁入迁出……每一类档案都在诉说着这个小镇上人口变迁的故事,也静观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到了21世纪,群众办事手续越来越少,档案厚度越变越薄,办公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新的计算机逐渐摆上办公桌,人也由年轻变老,又由老换新。曾几何时,笔触在纸上的沙沙声变成了电脑键盘的嗒嗒声,时不时再掺上打印机的吱吱声。时间在流动,档案在堆积,是这些成就了派出所的历史。
光阴荏苒弹指间,两鬓尽染无悔憾。老一代公安们还在回味奋斗中的青春,他们比我们更知道公安的苦、公安的付出,也倍加珍惜那些用前赴后继的努力得来的荣誉。整理着散落在档案室的奖牌,“集体三等功”、“人民满意派出所”、“信访积案集中攻坚化解活动先进集体”等等奖牌在眼前闪光。此时,一张陈旧“泗阳县公安局洋河派出所在追逃专项斗争中荣立集体二等功”的奖状赫然入目。
过去的办案条件不比现在,无论是交通还是设备,一没有汽车,二没有科技,这就更考验办案民警的传统看家本领和毅力恒心如何,而这些在一本侦查卷宗中就可窥见一二。坐得住,不急不躁,从发案现场走访、记录、勘查,再到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一张张勘查现场图可见功底;下得去,深入基层,走进乡村,了解案件线索,追踪作案轨迹路线,捕寻可疑人员,一页页谈话记录可见心力;耐得住,忍得了恶劣环境,守得住体力煎熬,抵得住百般诱惑,一份份破案经过可见意志。岁月悠悠,见证了这个派出所开拓者曾经的努力和执着。档案会记住他们,百姓更会记住他们。当年那些青春飞扬的小年轻们渐渐被时间添上了白发,画上了皱纹,他们耕耘的是基层,付出的是执着,收获的是信任。老一代公安的精神历代相传,并经过一代又一代公安人的不断累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诠释出更为饱满丰富的涵义。
档案,定格了一个并非远不可及的时代,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翻开有些泛黄的纸张,派出所在发展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被刻下痕迹,回望,我们会发现,它正奔跑着,正飞跃着。我们坚信: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潘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