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6·9国际档案日

“新中国的记忆” 征文选登五

时间: 2019-07-22 15:48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口述村史采集小记

 

一年多来,在我们口述村史采集村——来安村来回奔波,对村里的老、中、青代表进行口述访谈,工作由刚开始的忐忑到后来的笃定,朝夕相处中和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哪怕是采集结束了,大家也不愿意退出微信群,并且每天还在群里正常互动,交流各自的书法、绘画、诗歌作品或是生活心得。笔者没有在农村成长的经历,但是一年多来,许许多多的采集场景让人终生难忘,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感慨良多,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也多角度反映着建国七十年来农村农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泗阳大棉花”展到北京

解放之初农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村民们不仅想办法糊口,另一方面,还要心系集体,群策群力,为生产队生产建设出上自己的一份力,五十年代在来安街西马路北面,赵庄宅基地上,专门盖有100多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指派农科所4名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培育大棉花。那么大的房子里面仅仅种了2棵大棉花,为了提高或保持室内的温度,在房子四周和中心分别摆放了6个煤炭炉子。为了光照充足,房子内外四面八方,竖着16面1平米的大镜子,从不同角度把阳光集中反射到棉花枝叶上面。由于技术人员的专心护理,两棵大棉花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花蕾满枝,像一棵大树一样,主干直径达到20多厘米粗,都能爬上小孩子,高2米多,能容下2-3个小孩子,每棵都长满200多个棉桃,技术人员小心翼翼的用玻璃纸把它包扎起来,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后来被省农业厅选中,在南京农科所召开的农业成果展示会上,泗阳特地派两辆专用大卡车把两棵大棉花运送去参展。参观的同志赞不绝口,说泗阳这科研成果真是创造奇迹。这两棵大棉花又被送到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多年。

来安村土地上长出的大棉花为泗阳争得了荣誉,因此,被称为“泗阳大棉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虽然现在泗阳大地上棉花种植稀少,但曾经的泗阳棉花孕育了一个民生产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泗阳纺织业快速发展,使泗阳在苏北地区率先成为财政超亿元县。而如今,也就在来安这块土地上,省级的泗阳工业园重要产业支柱任然的家纺产业,泗阳已打造成为国家级第六大纺织产业板块。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的精心培育,一株大棉花成长为一个大产业。

二、村民“自制插秧机”

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不管生活多么困苦,思考不曾停止,实践始终在线。七十年代初泗阳刚刚旱改水种上水稻,为了提高田间生产效率,解决插秧效率低下的问题,当年有村民想到为村里设计个插秧机。这个想法得到了干部群众的支持,当时大家就从各生产队搜点桑树洋槐树等硬木材到大队房,让一户赵姓村民去设计插秧机,当时村里包括邻村都知道来安村在设计插秧机,大家都很期许,后来真的设计出来了。来安这个地方是沙土质旱改水还不适应秧苗带土,当时设计者就自己把泥弄上去,用铲子铲,一开始用牛拉,因为木头用牛拉走不上行,最多走一小段,一走不上行。那时候还没有柴油机啊小手扶子,村干部说要换上带动力的,那就行了,木头换成铁的,木头换成防滑轮,那就成功了。后来市场上的插秧机啊,跟村里设计的是一个原理一个模样。当时虽然失败了,但是在老百姓眼里还是很了不起的,想法超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改变,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也被机械化的器具所取代,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面朝黄土面朝天的劳动景象在如今的农村已不多见,机械化解放了人力,减轻了农耕家庭的负担。

三、“来安宣传队”风靡地区

群众的创造精神始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累积着如今的幸福生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来安村父老乡亲物质生活是非常匮乏的,但是精神生活却极其丰富。听村里的老人们介绍,来安村文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解放以前,来安村就有一支远近闻名的民间文艺团体,纯属草根艺术,草头班子,他们是自发的,无偿的献身于文艺,他们的表演形式有:敲锣鼓、走马灯、跑旱船、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翻独木杠等。每年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收拾灯具、编排节目、扎马、修船、洗龙衣。每年都有为期两个多月的演出,从腊月一直演到来年的二月二,可谓名扬四方。七十年代,县文化馆,每年都要组织文艺会演,调演来安宣传队,作为乡里的尖子队,每年全县会演,调演,非来安宣传队莫属,榜上有名,成为全县文艺团体的佼佼。当年,来安村宣传队,是一支专业演出队伍,除了负责本村、本乡的演出任务外,还担负着乡政府对外接待演出任务,遇到县里或者市里下乡检查工作,就要去演出。除此之外,来安村宣传队还担负来安乡全乡巡回演出任务,一村一场戏,每年从腊月开始演到春耕春种,当时轰动最大的是,在县体育场举行的全县文艺调演,来安村宣传队作为参赛团体,摆开强大阵容,驻泗阳的六四二四部队,专门派来三辆军车,负责接送,赢得了很高荣誉,所以,全县的文艺演出团体都知道来安村宣传队是一支劲旅,力不可敌。九十年代初来安文艺宣传队迎来辉煌时期。那年,由泗阳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统战部和泗阳工会举办的“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的中秋文艺汇演,来安代表队参加演出,由赵发明创作,王军、崔美英夫妇演唱的琴书《心愿》一举获得了集体奖、创作奖和演出奖三大奖项,一队获三奖,多年来在泗阳是首例。

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对陶冶群众情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些通俗易懂的文艺节目让村民们产生亲切感,让平凡的乡村生活多了些生机。

九十高龄的戎老在旁听完赵发明讲述的来安文艺繁荣后即兴感赋:一代精美戏剧才\夕阳西下古锣开\玉河高举红灯亮\扬子上山白雪皑\场内演员多技艺\台前观众乐开怀\当年回首堪欣慰\无限遐思泪满腮。老人家信手拈诗让人倍觉震撼,印象非常深刻那时夕阳闪过院落的门厅,坐在摄像机对面的普通的农村老人皱纹里镌刻着岁月印记,那么从容地叙着,感觉到一束光印在心田,久久长长,能够记得。

四、“来安诗社”出版诗集

在笔者了解了来安村这么丰富的乡村文艺活动后,对映入眼帘的“农家书屋”竟没有陌生的感觉,历史上的来安村文艺多元化的血脉从来没有间断过。

2005年下半年,戎宏宽在下岗后,自主创业,开办为民服务门市,为扩大业务,方便村民读书,在门市内又创办了“农家书屋”,免费为村民提供各种书籍,书屋很快吸引了一些爱好文学的村民、农民、打工者、中小学生、老年文学爱好者,2017年下半年,由戎宏宽提议,把本乡文学爱好者组织起来,立即得到夏闯、戎宏达、赵发明赞成。

从此,一些文学诗词、绘画、书法爱好者经常聚到“农家书屋”来,互相切磋文学、诗词、书法知识,时称“来安诗社”。

大家走到一起不图名,不图利,自由学习,互相请教,当时就是图个乐趣。在一起玩了一年多时间,有人提议都是农村人,不能光顾自己玩。既然有组织了,也要为老百姓做点什么,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在2007年春节时,大家就开始为老百姓写春联,当时订下一规矩,春联内容不抄写,会作诗联的现场作联,内容都是正能量的,可根据村民家庭情况现场创作,由几位会写毛笔字的现场写,“现编现写”,戎宏宽一人买红纸墨汁。书写对联全部免费赠送村民。这一举动得到了村民的赞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已坚持了十一年。

诗社从当初4人,第二年12人,第三年18人,现在27人,2009年在网上开个博客,2016年建起了微信群,几位耄耋老人都玩起了微信,大家在微信群里发自己创作的诗词、文章,一些本乡在外地工作的文学爱好者、打工族也积极加入到群里,群里非常活跃,每天都有人发自己创作的诗文,讨论诗词创作经验。

到目前,来安诗社共有27名诗友,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38岁,2人在国家级诗刊发表诗词,5人在市县报刊发表文章,诗社已有三人自费出版自己的诗集。古稀老者翁正太《泓薮集》正准备出版第二集,八十多岁老人王乃林近千首诗集正在准备出版。

九十高龄戎宏达《闲居诗草》已出版七集,近三千首诗词,农民诗人赵发明2014年就出版了诗作《水月闲吟诗词集》里面收录诗词400多首,时隔两年2016年又出版了《水月闲吟第二集》也是四百多首,目前又积累了500多首诗词,准备在2019年冬出书,赵老可谓高产的农民诗人。穿粗衣吃素菜,一边是田间劳作,一遍是诗词创作。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里,我们新时代农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心从来不曾褪色。

五、“创作劝世文”引领乡风

诗社戎宏宽早年在来安村干过生产队长、带领社员们旱改水,参加工作后任过商店会计、经理,五十岁下岗不失志,重开新天地。

多年来热衷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出版泗阳县民间文学八本,内容涵盖泗阳民间方言,故事等内容被授予宿迁市方言非遗传承人称号,音像资料国家永久保存。他用三年多时间创作《新时代劝世文》全篇二十六劝,分四大部分,共一万一千多字,2004年初创作2007年1月初完成并印刷1000册,2009年用近一年时间用毛笔将全文书写在百米黄布上,称“百米长卷”,百米长卷书成后多次到街头,县城,市民广场,中小学展示宣传。市县多家媒体报道,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不管是“来安诗社”还是《劝世文》,这里面都涵盖了文明乡风,在来安村甚至更广的范围内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村史采集过程中,村庄里这些闪光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感受到了记录村史的重要意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都有着社会生活重要变迁的历史印记,一滴露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都是普通村民讲述身边的普通事件,从中看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当代农民对现代生活的满足与期待,古老的乡村即将发生历史性的变革,无论怎么改变,乡村是深植于国人心中的根与魂,乡村的故事很多,值得继续写下去,至此,笔者欣然想起九十高龄的来安村村民戎宏达的一首七律:

回眸风雨路崎岖,披荆斩棘十亿夫。

万里长征磨励志,八年抗战斩妖狐。

从心七十门开放,共运东西带路铺。

圆梦中华昂首步,追星赶月趁须臾。(姜云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